<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工作动态 > 直属单位

        365体育官网入口_365全球最大赌博_365bet正网盘口

        来源:地调局指挥中心 发布时间:2022-06-27

        三夏时节,丝路雄关,梨果初长,生机盎然。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的万亩梨园中,中国地质调查局乌鲁木齐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调查人员正穿梭其间,开展土地质量调查,探寻这片天然富硒土地的奥秘。铁门关市,地处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东缘。这里既是古代名关,又是现代新城。2020年春,中国地调局乌鲁木齐中心的调查人员开始在这里实施“土地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两年来,项目组在该市及周边724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建成西北首个国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圈定富硒土地30万亩。“2022年,我们将向国家提交兵团首份天然富硒土地划定报告,并优选5615亩申请天然富硒土地划定,力争打造‘硒域军垦’特色农业品牌!”项目负责人坚定地说。

        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及所属13个专业地质调查中心积极发挥多种地质调查方法手段优势,支撑土地综合利用与保护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中国地调局指挥中心围绕“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度参与黑土地保护、富硒土地利用、地质文化村建设等工作,为土地资源管理利用做出积极贡献。

        守护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推动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年-400年。正因如此,黑土地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和最具生产潜力的土壤,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地力恢复。我国东北地区作为北半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为系统查清东北黑土区地表基质现状,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黑土地保护工程顺利实施,中国地调局指挥中心从2022年开始实施“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项目。该项目以东北典型黑土区83个重点县(市、区、旗)为目标,综合运用地质调查、土地质量调查等技术方法,采用“空天地网钻”一体化手段,完成41.10万平方千米地表基质调查任务,项目实施周期为2年。

        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是一项原创性基础调查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更没有成形的规范可遵循。2020年,自然资源部首次提出地表基质这一全新概念,随后,组织中国地调局指挥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辽河平原梨树地区、三江平原宝清地区、松嫩平原海伦地区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试点工作。通过试点,中国地调局指挥中心开展了黑土地地表基质三级分类,明确了调查内容要素及属性指标,编制了系列标准指南,基本搭建起地表基质数据库,建立了质量控制体系,为全面开展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奠定了基础。

        为科学高效完成此项工作任务,中国地调局指挥中心党委高度重视,组织专门人员编写《指挥中心2022-2024年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方案》,对工作目标、工作内容、组织实施、技术要求、质量控制等进一步明确;组织调查人员综合分析历史资料、以国土“三调”数据成果为基础,经过调查区野外踏勘后,统一制作形成工作底图,分区、分类、分层次、网格化部署各类调查工作;为统一各项目调查标准,编写了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技术规程,要求野外各项调查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要求实施。为合理部署工作量,提高效率,各项目组前期走访地方自然资源、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收集历史资料,累计收集各类综合资料500余份,容量近1TB。

        6月,是地质调查工作的大忙季。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球物理调查中心等5个专业中心15个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项目组整装出发,分赴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4省(区)开展调查工作。

        在三江平原腹地、黑土资源丰富的黑龙江省宝清县,中国地调局牡丹江中心项目组组织开展了黑土地地表基质续作调查工作。据了解,项目组从2021年就开始在宝清地区遂行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试点任务。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从零开始,从无到有,用一股“钻劲儿”拼搏收获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地表基质调查成果。工作中,项目组将遥感地质、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测量、工程地质钻探、传统路线调查、无人机航拍等工作手段进行有机融合,探索出一套“空天地井深”全流程一体化调查方法。截至目前,项目组已完成黑龙江省宝清县耕地区黑土地地表基质质量评价。

        此外,项目组还在宝清县的7个乡镇走访了200余户农民开展问卷调查,并结合黑土地退化问题分析,初步提出修复“三北”防护林、完善农田灌溉系统、侵蚀沟整治等一系列保护利用建议。据该项目负责人孔繁鹏介绍,今年他们还将在黑龙江省富锦市、同江市开展调查工作,通过查明地表基质种类、面积、平面分布和空间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景观属性以及利用情况等,为黑土地保护、自然资源科学规划、生态保护修复等提供依据,用科技创新的思维和严谨细致的学风,为黑土地健康全面“体检”。

        据统计,自2021年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项目组共7次与项目区所在地的省自然资源厅对接,30余次与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对接,征求意见建议,服务地方水土流失治理、耕地保护、特色农业发展、水资源调查并取得初步成效,收到应用证明、表扬和感谢信8份。此外,他们还有效带动地方政府和勘查单位同步推进地表基质调查试点工作。2022年初以来,地表基质调查取得的试点成果引领带动河北、湖北、吉林、江苏、广东等省先后投入调查经费1053万元,启动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地表基质调查试点项目。

        除了中国地调局牡丹江中心项目组,中国地调局哈尔滨中心、中国地调局廊坊中心等4个专业中心的项目组,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工作有序推进中……

        中国地调局指挥中心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地表基质调查任务,聚焦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探索形成黑土地地表基质一套数据、一张底版、系列报告,有力服务地方黑土地资源规划利用。此外,中心还将组织典型地质、地理、地貌、土地利用区域地表基质试点示范调查,探索形成不同区域地表基质调查内容指标、技术方法等,为支撑服务地方自然资源管理奠定基础。

        播种“硒”望新田野,助力天然富硒土地开发

        土地,是老百姓年年岁岁的期盼,世世代代的守望。

        摸清土地质量状况,对于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保护耕地红线划定、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土地质量和生态综合管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是查清土地资源情况的重要技术方法,对土壤开展全面调查评价,研究其类别、面积和分布特征,得出其中各类元素物质含量,并依据相关技术标准,对土壤等级进行划分。近年来,中国地调局指挥中心在多个重点地区布设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服务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天然富硒土地开发利用,为当地老百姓带来新“硒”望。

        宁夏固原地区属六盘山国家级集中连片特困区及陕甘宁革命老区,涉及地域面积广,贫困人口众多,扶贫任务艰巨,是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中国地调局呼和浩特中心于2019年在当地启动“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经过3年的科学调查,项目组精准查明了固原地区土地质量状况及优质特色土地资源空间分布情况,圈定绿色富硒土地资源17.16万亩。为使调查评价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助力六盘山群众走上致富路,项目组还及时将调查发现的富硒土地资源等成果形成报告和图册,全面评价绿色食品产地,富硒、富钼等优质土地资源分布情况及农作物生态效应,提出平衡施肥、优化土地开发和“天然富硒土地标识划定”申报建议,指导固原市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富硒农业生产基地,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中国有条汨罗江,江边有个红薯乡”。汨罗市桃林寺镇因土质条件好、红薯口味佳,家家户户都种植红薯,当地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薯之乡”。后因销售链中断,当地红薯滞销,村民经济利益受损,便纷纷改种玉米,“红薯之乡”的品牌名存实亡。近年来,镇政府迫切需要重振特色红薯产业,带动农民发家致富。中国地调局长沙中心岳阳市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了解情况后,先后走访汨罗市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桃林寺镇政府、村委会进行对接沟通,进一步修改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在包含桃林寺镇在内的汨罗市主要耕地区投入资金700万元。自2020年来,项目组共计在桃林寺镇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60平方千米,采集并测试土壤、农作物、灌溉水和大气干湿沉降物等样品共843件。结果显示,桃林寺镇土壤质量以优质和良好为主,分别占调查面积的40.90%和39.01%,无劣等土壤,圈定富硒土地资源67305亩,占桃林寺镇总面积的72.93%,可直接用于开发绿色富硒食品、无公害富硒农产品或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其中花生和红薯富硒潜力很大,玉米富硒潜力较小。据此,项目组向当地政府提交了初步调查成果报告,初步圈定富硒红薯基地1处、富硒红薯后备基地2处,共计4490亩。桃林寺镇政府高度重视,参考调查成果报告制定了农业发展规划,将重塑“红薯之乡”名片作为今后重要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富硒红薯产业。通过引进红薯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产品在线上线下形成立体式销售,销往汨罗市当地超市、门店,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长沙、株洲、岳阳等地,打开了群众的“致富门”。据了解,该项目组自开展工作以来,圈定富硒土地36.9万亩,查明洞庭湖东南缘可进行特色富硒产品开发的农产品主要为红薯、花生、小龙虾等,并摸清汨罗市及岳阳县主要耕地区900平方千米土地质量状况,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保护方面的建议,支撑了汨罗市城镇开发边界重新厘定、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及屈原管理区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

        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转移到云南省楚雄州——

        楚雄州,素有“中国彝乡、红火楚雄、滇中翡翠”的美誉,而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西南地区是重金属地质高背景区,土壤污染严重。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却有着不同的看法。通过调查,项目组发现滇中楚雄地区存在大面积绿色无污染土地,可为高原特色农产品开发提供选区依据。通过开展1∶25万土地质量调查,项目组在工作区发现3种类型的富硒土地48.6万亩,为当地开发富硒野生菌、建设“世界野生菌王国”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据统计,2019年以来,中国地调局指挥中心及所属13个专业地质调查中心在全国开展1∶25万和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近3万平方千米,调查评价特色土地资源540万亩,支撑宁夏固原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园等建设,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土地耕地保护。

        发挥地质调查优势,擦亮“地质文化村”名片

        按照“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总体要求,为助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中国地质学会按照“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定位,聚焦地学特色和建设关键环节,开展了地质文化村(镇)建设。

        地质文化村(镇)既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绿色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开辟地质工作服务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更是促进地球科学普及、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途径。

        于家寨地质文化村建设申报便是地质调查支撑乡村振兴、新时期地质工作转型升级的具体体现。2020年,中国地调局哈尔滨中心实施了“太行山区山西段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项目组立足云州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实践新时期地质工作精准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子。根据云州区政府的实际需求,项目组在收集大量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资料的基础上,对云州区地形地貌、基础地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土壤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性地采集测试了岩石、土壤、黄花菜、地表水、地下水样品;重点围绕大同火山群火山岩、火山土壤、黄花三者之间的元素转化关系,剖析了富锶黄花成因,围绕云州区特色黄花农产品种植推广,提出了种植规划建议。在地质调查过程中,项目组发现许堡乡于家寨村具有独特的火山地质遗迹资源、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条件,通过走访调研、实地调查等形成完善的工作思路,即以地质文化为主线,融合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业文化、景观文化建设于家寨地质文化村。于家寨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不仅能让广大民众了解地质文化、热爱地质文化,还能带动乡村经济建设和发展,让当地村民重新认识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文化自信。

        地质文化村建设不仅是地质文化、生态文化、乡村文化和旅游文化的有效融合,还是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

        2020年,中国地调局昆明中心开展了“云南富源-贵州盘州一带开展矿产能源集中区生态修复支撑调查”项目。项目组对祖宗洞、天福洞2个岩溶洞穴进行调查,发现水乡石林、龙泉吐纳地质景观,并提出“红色文化+彝族文化+地质文化”旅游发展思路,建议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保护乡村环境、清理洗羊塘煤矸石堆。同时,项目组还提供了地质景观分布图、洞穴三向图、科普简介等调查成果,对当地旅游开发、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

        从东北白山黑水到南疆盐碱荒地,从东郊半岛到茶马古道,中国地调局指挥中心的地质工作者们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他们在探索中前行、在拼搏中奋进,用实际行动保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种资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地质工作者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