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质所不断发挥基础地质学科研究优势,在地质调查主战场上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作用。2020年4月新冠病毒疫情趋缓后,张进研究员即带领团队赴下扬子地区开展为期2个月的野外研究工作,围绕该地区油气勘探涉及到的构造序列、阶段、样式和油气基础地质环境等关键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支撑长江下游页岩气调查科技攻坚战工作。
本次野外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一是,建立了下扬子中生代构造序列,即晚三叠世碰撞挤压的前陆造山变形;晚侏罗世沿大型断裂的走滑造山变形、早白垩世伸展断陷和晚白垩世沿着东南沿海的巨型左行压扭变形。二是,确立重要断裂带中生代不同阶段变形样式,下扬子地区除了郯城-庐江断裂和江山-绍兴断裂,影响目前勘探地区的重要断裂是滁河断裂和沿江断裂。目前对上述两条断裂中生代的变形并不清晰,本次系统野外工作发现,晚侏罗世的变形表现在沿着滁河断裂和沿江断裂的右行走滑兼逆冲方面,而晚白垩世为近南北向挤压条件下形成了一系列切割早期构造的共轭走滑断层,其中北西走向的为右行走滑、北东走向的断层为左行走滑,它们不仅控制了地貌与大型河流走向,可能也影响到了油气圈闭,其作用目前还在进一步分析之中。三是,确定了中、新生代主要构造阶段的区域应力场方向,三叠纪晚期北西-南东向挤压,晚侏罗世近东西向挤压,早白垩世北西-南东向伸展,晚白垩世近南北向挤压,新生代晚期近东西向挤压。四是,确定了中生代不同事件的主要地质构造背景,其中晚侏罗世的变形受控于古太平洋板块的向西低角度俯冲,而晚白垩世的变形受控于来自东南演化的地块或洋底高原的斜向碰撞。
项目组在完成野外工作后,对阶段性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并邀请任纪舜院士、牛宝贵研究员、李锦轶研究员、游国庆研究员以及构造地质研究室科研骨干对阶段性成果及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
项目组开展野外工作
阶段性成果汇报与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