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首页 > 重点工作 > 国土空间地质调查

        365体育官网入口_365全球最大赌博_365bet正网盘口

        发布时间:2022-05-17

          本报记者 于德福 通讯员 孟新军 董伟  

             

          地质灾害显着特征:小灾大害、点多面广、切滑伴生、低区高发  

          地质灾害集中区:建房、修路等人为活动形成的高陡边坡处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  

          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强化风险调查排查,优化监测手段,逐步构建“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  

          近年来,随着极端气候频繁出现,我国北方特别是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都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今年,我国汛期提前,而且预计北方地区降雨将偏多。如何防患于未然,提升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日前,记者采访了自然资源部派出驻守陕西、河南、山西、甘肃四省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  

          降雨量增加 黄土层稳定性变差导致灾害多发  

          黄土高原表面的黄土层厚度一般在50-80米之间,最厚的地区超过250米。在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下,黄土层因千百年的沉积而稳定。在黄土层开挖的窑洞,曾是陕北人的主要居所。  

          “随着极端气候频繁出现,人们要改变北方干旱少雨,地质灾害少、危害程度低的观点。”对此,自然资源部驻陕西地质灾害灾防治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贾俊用具体数据进行了说明,2000年以来,陕北地区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区域面积增大了6.5%2013年、2017年、2021年,陕北地区高频次出现极端降雨。  

          “强降雨往往超出人们的预料。”自然资源部驻河南地质灾害防治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孟利山介绍说,20217208-7216时,河南省中北部出现大暴雨,郑州城区局部地区达到500毫米~657毫米;郑州、新乡、开封、周口、洛阳等地共有1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雨量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  

          降雨尤其是特大暴雨,导致黄土区地质灾害数量、危害程度增加。据介绍,2021年,陕西省共发生地质灾害300余起,造成14人死亡1人失踪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元。截至202110月底,山西省共发生地质灾害572起,其中约45%的地质灾害发生在10月的连续强降雨期间。甘肃省去年共发生地质灾害131起,其中128起是降雨引发的。河南省在2021720-1027日共发生黄土地质灾害201起,占河南省地质灾害总数的26.2%  

          采访过程中,驻守在黄土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都提到,雨后黄土区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因建房、修路等人为活动形成的高陡边坡处,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据孟利山介绍,河南省巩义市的150起黄土地质灾害中,有136起发生在有人为建设活动的高陡边坡处。  

          “雨后,黄土边坡含水量增大、土体重量增大,会导致黏聚力降低,高陡边坡崩塌、滑动的危险程度也就随之增加。”孟利山说,这些黄土区域要想恢复稳定至少需要2-3年时间,地质灾害防御任务非常艰巨。  

          人防﹢技防 地质灾害防御能力不断提高  

          地质灾害防御形势严峻倒逼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升级。随着“人防﹢技防”体系的建设,黄土区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自然资源部驻山西地质灾害防治专家,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的马震、杜东说,在自然资源部支持下形成的人防﹢技防体系,在山西省地质灾害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秋季强降水期间,山西省在79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的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累计发出橙色等级以上预警预报979次,成功预报临汾市蒲县蒲城镇昕水湾花苑小区山体崩塌灾害,保护了107人的生命安全。  

          陕西省2021年共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61期,基于专群结合监测预警体系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0起,避免人员伤亡1600余人,避免经济损失1.3亿元。甘肃省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产品发布39期,通过专群结合监测预警成功预报地质灾害8起,紧急转移人员1512人。  

          总结这些年的工作经验,贾俊认为,综合分析研究形成的有关黄土区地质灾害规律性认识,为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综合分析显示,21世纪黄土地区地质灾害具有小灾大害、点多面广、切滑伴生、低区高发4个新特征。“这些认识无疑对地质灾害防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贾俊说。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孙萍萍自2020年起就在甘肃驻守。她说,通过这些年的驻守和指导,明显感到地灾调查精度在不断提高,监测预警体系日趋完善,科技支撑保障明显增强。  

          马震、杜东指出,在7-8月降水集中期、3-5月冻融期及连阴雨天等,要加强地质灾害的巡查排查,尤其是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雨前全面排查、雨中巡查和雨后复查,大力实施受威胁群众的搬迁避险并加强宣传教育。“我们还将鼓励各市区县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有效措施,提高地灾防御能力。”马震和杜东说,如推广“两卡两书两案”“十户联防”、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控等措施。  

          形势严峻 调查评价监测预警亟待精细化  

          汛期驻守,指导地方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开展成因分析、趋势预测,支撑服务重特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等工作,是驻守专家们的主要任务。  

          考虑到黄土地区极端天气、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四省驻守专家建议地灾防御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强化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排查,特别是县域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和乡镇11万精细化风险调查评价工作,夯实防控基础。同时,围绕城区山体斜坡区、农村沟道斜坡段、高填方高开挖斜坡等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开展精细化风险调查评价;探索开展低易发区极端条件下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建立划定黄土地区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的技术方法,构建风险防范区的年度动态调整机制。  

        365体育官网入口_365全球最大赌博_365bet正网盘口

          优化监测手段,强化技术支撑,提升地质灾害早发现、早预防的能力。从成功避险案例中汲取经验,加强精细化气象预警预报,推进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精细化风险预警模型试点应用,预警单元由县级到乡镇,预警时效由24小时提升到6小时甚至3小时;开展西北黄土地区极端降雨条件下“水分—位移—应力”监测预警理论方法研究,建立黄土崩塌、坡面泥石流等灾害风险预警模型,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预警能力;推动遥感早期识别 技术、无人机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监测中的应用,提高地质灾害信息早发现的能力,推动地质灾害防御由经验型向科学技术型转变。  

          逐步构建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形成“一点(隐患点)一区(风险区)一管控”网格化工作机制。在防灾实践中构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定技术方法,探索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区分类分级的源头管控机制,圈定地质灾害安全区范围,对中等级别以上风险区内的土地用途、工程活动建设类别和强度、空间规划等提出限制措施;鼓励各市区县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防御措施,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的防御能力。  

          完善管理制度,提升防控水平。相关区域要建立汛期地质灾害巡查排查、监测、预警、撤离、回迁的全链条闭环管理制度,落实各级政府、部门在地质灾害风险源头管控、监测预警的主体责任,强化应急预案的演练和落实;加强黄土地质灾害防灾避灾科普宣传教育,提升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强化城镇规划、工程建设领域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加强部门联动,形成防灾减灾合力。相关地区的自然资源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与气象、水利、应急、交通等部门的会商研判,完善灾情险情会商和部门协作机制,强化部门合作,确保地质灾害发生时,各部门能够快速形成工作合力,及时有效处置灾情险情。  

          协调落实风险性高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防御措施,并在条件许可时尽快实施防治工作。驻守专家们还将协助地方政府、技术支撑单位开展基层一线管理人员和群防群策人员培训,增强基层人员的调查、防治、监测水平,夯实地质灾害防御基础。  

        (转自《自然资源报》)